bim目的 什么是 BIM,它的具體作用是什么

BIM這個詞大家一般習慣理解為「建筑信息模型」,網上還會找到各種吹上天的東西。但你真的理解BIM嗎?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BIM這個詞語是英文單詞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縮寫,這三個詞國內一般的翻譯 *** 為「建筑信息模型」。?

如果我們上網一查,一般還會看到,BIM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幾大特點。?

然而,我們知道這些后,還是對BIM是什么,該怎么用,該怎么學習,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那么今天,我們就嘗試剝開BIM神秘的外衣,為大家講個清楚,這BIM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們說到,國內一般對于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這三個英文單詞的翻譯呢,是「建筑信息模型」,其實這個翻譯是不太合適的。?

在這個解釋下,我們會覺得BIM的重點就是「模型」,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工程項目應用BIM這種技術后,收效不明顯的原因——用戶花了不少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后就得到一個電腦中的模型,感覺看起來很直觀很炫,然而并沒有什么用。這肯定很不劃算的。?

那么對更好的解釋應該是什么呢??

對BIM技術更好的解釋應該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構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并可由電腦程序直接解釋的,工程信息模型。換句話說,BIM就是由數字技術支撐的對建筑環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這么說大家可能還是有點暈,我們來進一步拆解BIM這三個字母。

B

首先,這之一個字母B,building,不應該理解為狹義的「一棟建筑」,而應該是整個建設領域。

這個領域包括一些常規建筑,以及城市規劃,交通工程,環境工程,節能工程,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景觀工程,水務工程,農業工程,給排水與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風景園林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蓋的,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體部分,比如水暖電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單體建筑,還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僅是搞「建筑」會用到BIM技術,搞設備的、搞材料的、搞園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領域中從事一份工作,BIM技術就會和你發生不同層面的關系。

M

BIM中間的字母「I」我們放到最后來說,我們先來看看第三個字母M,modeling。現在國內對這個詞的翻譯是「模型」,我們說這種理解是很不對的,因為model這個詞才是模型,它是一個名詞,一個結果。?

而modeling作為一個動名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那么我們應該把這個詞理解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為「模擬」。?

如果我們把M理解為「模型」,我們就把BIM技術與實際施工建設拆分開了,而實際上國內有很多的工程項目恰恰就是這樣做的。?

比如有的企業會單獨設立一個BIM小組,把所有關于BIM的工作安排給這個小組來做。?

這樣的BIM小組主要工作有兩個。之一個工作是在建設開始的時候,根據二維平面圖紙「翻」出來一個三維的模型,其實不過是換了一種更炫的表達方式罷了。工程開工后,所有的建造工作還是會按照傳統的方式來實施,并不跟BIM產生關系。?

等到工程項目結束了,BIM小組再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這種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模型」,它僅僅是一個模型,把圖紙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電腦中,用三維的方式給人看。這樣的BIM,自然產生不了什么價值。這也是目前國內之一批從事了BIM工作的人們經常吐槽的地方,錢沒少花,夜也沒少熬,沒創造什么價值,覺得BIM沒有用。?

而如果我們按照「模擬」來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這樣的工作方式了。我們知道一個工程項目是多方參與的動態結果。?

目前市場上用BIM技術應用最多是在設計階段,用三維的模型來代替傳統的平面圖紙,只有設計階段會應用到BIM,參與方只有設計,而一個工程作為一個產品,設計階段只是剛剛開始。

我們講BIM要參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注意這里的參與者不僅僅是設計方。比如使用BIM技術的各方,就經常忽略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這個階段,我們實際上是在工程真正開始之前,在電腦中把整個項目模擬建設一次。這時候這個模型其實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計算機中,它已經完成了。?

在實際建造的過程中,參與人員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進行建設,而要想大家根據模型去建設,更好的辦法就是在一開始的「模擬建設」中,各方就都能夠參與到「數字模型」的建立中來,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說在建模的時候有一方沒有參與,比如施工方,那這個數字化模型在實施的時候就會遇到和傳統 *** 中同樣的問題。?

舉個大家都能聽懂的例子,比如我們蓋一個房子,門是0.9米寬,屋子里放著一個3米見方的大魚缸。如果僅僅是設計方把魚缸的模型花在這個房間里,那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模型很容易就能在電腦中被畫出來。?

但如果沒有施工方的參加,沒有過程的模擬,那到了實際施工的時候,就會發現門開好了,魚缸抬不進來。那么就得把門重新拆掉,搬進魚缸后再把門裝上,這一拆一裝,就是傳統施工中的浪費。?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術,我們只是把平面上建筑的完成狀況變成了三維的,但魚缸搬不進來這個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好轉。只有當數字模型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實際進行建造的各方參與進來了,并且在建設的過程中,這個模型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斷地再問題出現之前預先解決的,這個模型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再回到我們房子中的魚缸的例子,這里涉及到的是設計方、施工方還有設備生產商。這個問題可以這么來解決:要么就是在工序上,我們考慮到先把墻留上一個三米的孔洞,然后搬魚缸進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門,這個是可以的。?

或者我們需要魚缸的生產商設計一個可以拆裝的魚缸,每一個部件的尺寸都能夠搬進門,這也是可以的。?

到了實際的項目中,我們面對的可不僅僅是一個門,和一個魚缸。我們遇到的會是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是空間尺寸的問題,有的是施工工序的問題,有的是意外出現的物體擋住了一扇窗造成的采光不足的問題,有的是物料進場時間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誤工期的問題,有的是裝好的東西必須拆下來重裝引起浪費的問題,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這些問題在現實中發生之前,大家在電腦模擬的模型中發現他們,提出方案,解決后再次模擬,持續的預先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這個M翻譯為模擬,它不僅僅是設計的階段和最終竣工階段的一個交差的工作,它應該是貫穿在整個建造過程中的。?

剛才我們也說到,一個工程項目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門和魚缸碰撞的問題,還會遇到形形 *** 其他的問題,那么我們就知道,光是把尺寸這個事兒解決了還是不夠的,這就要回到我們BIM中間這個字母I上來了,它才是BIM技術的靈魂。?

I

最后我們看看這個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這個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兩種。我們先說說幾何信息。?

剛才我們舉的例子中,門的尺寸和魚缸的尺寸,就是幾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處,就是用幾何信息來解決碰撞的問題。它可以檢查魚缸是不是和旁邊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說,模型中如果這兩個東西碰撞了,那再實際建造過程中,我們要么把魚缸挪開,要么把桌子挪開,一挪開可能又會碰撞到其他的東西,碰撞檢查就是用電腦自動地計算各個物體在空間中是不是互相打著架了,來預先解決這樣的問題。?

除了這個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幾何信息。還是回到我們的例子,剛才說了兩種解決方案,之一種是先搬魚缸,在補孔洞開門,那這個先搬魚缸,再開門的順序,就是一個信息。第二種方案,是要求生產商生產出可以拆卸安裝的魚缸,那么這個魚缸該拆裝成幾份,按照怎樣的順序安裝?是購買方自己裝還是有人上門給安裝?上門安裝的時間、地點、聯系 *** ,也同樣是一個信息。?

再比如預先開洞的這個墻,史什么樣的材質?是不是能夠承受足夠的內力,使建筑不至于倒塌?這是一個信息。安裝后的魚缸是不是需要螺栓來固定,螺栓的尺寸型號是什么?這還是信息。?

這些信息,都是用幾何信息無法表達的,都是要被各方參與者為了提前發現問題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當然,我們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理解的一個簡單例子,而一個項目中被成功運用的非幾何信息的多少,往往決定了這個項目BIM技術運用的深度。?

我們來看看項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運用。?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筑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智能建筑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臺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云、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這些信息,在傳統的設計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們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記錄在工程項目中的,很難整理,用的時候也很難對應。?

我們的BIM技術,就是要把這些information,放到我們實時變化的模擬中去。?

BIM技術在一種近年來流行的建筑項目交付模式-集成項目交付(IPD)中得到廣泛應用。BIM把項目交付的所有環節即建筑設計、土木工程設計、結構設計、機械設計、建造、價格預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聯合和互相合作。簡單來說,就是BIM使得建筑業能夠像一般的工業產品那樣,實現信息化,高效率的進行生產。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體現BIM的價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能、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智能化,這些手段所應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夠被二次利用。?

那么說到這兒,我們再來回顧一下BIM的正確理解,B應該被理解為廣義的建筑工程領域而不是單個的建筑,I應該被理解為信息化,而不是簡單的信息,M應該被理解為模擬,而不是模型。?

所以對BIM這個詞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建筑業信息化模擬。?

那么市面上經常宣傳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學習一款軟件,這種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BIM的工作模式是什么樣的

作者:林治陽

鏈接: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近BIM在國內炒的比較火,但提到什么是BIM,說的最多的概念跟bim_百度百科里的內容差不多。

這種對BIM的認識,是屬于BIM的狹義認識,也就是Little BIM。這個概念我覺得看看百度百科就差不多了。

但BIM實際上的內涵要比這個豐富的多。

本文重點講的是BIM的本質,也就是Big BIM

我們先來聊聊B、I、M三個單詞所代表的意義,再來聊聊BIM的含義。

B是building,國內直接的翻譯是建筑。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翻譯。Building所代表的不是建筑,而是土建類(或者稱為建設領域),那什么叫土建類?引用百度百科的話,就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關的基礎建設的計劃、建造和維修,包括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 ,涉外工程,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技節能技術與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景觀建筑設計,水務工程,農業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建筑設施智能技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景觀學,風景園林,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工程管理。

所以B代表的是BIM的廣度,也就是整個建設領域,它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體部分(如水暖電、土方工程等),可以是單體建筑,也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舉例來說,土方工程使用civil 3d就是具體部分,使用revit來建立整棟大樓的三維模型等就是單體建筑;CIM(關于CIM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City Intelligent Model,城市智慧模型,這種說法在大陸比較常見;一種說法是日本提出的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ing/Management,這種代表的是非建筑工程類的BIM,而讓BIM專屬于建筑工程類 ),就是社區及城市(雖然實際功能達不到城市的范圍);帝國理工的Blue-Green Dream(將BIM和環境工程結合起來)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然后是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雖然美國有種觀點認為,I代表的是integration,也就是集成,但我更傾向于使用information。因為我覺得information更能代表BIM的本質。

關于I,要分三部分來回答。

之一部分是,到底什么才算是information呢?也就是I的含義。我認為這里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信息(名詞),也就是建設領域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二是信息化(動詞),也就是建設領域的方方面面都講會采用信息化的 *** 和手段。

信息好理解,比如說梁的參數、項目的進度、項目的說明之類的,都是建設領域的信息;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能、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信息化及智能化。

第二部分是,I的范圍。I的范圍是基于建設項目(注意是建設項目,不是單體建筑,而是整個建設領域)全生命周期(從概念產生到項目報廢)的信息化過程。(可以參見文章“淺談BIM應用工具(一):序曲/謝尚賢”BIM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

具體如大家常見的這個圖:

lt;img src=""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3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gt;

具體的應用(根據國內的項目階段對上圖的階段做了些整合)就是: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筑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智能建筑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臺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云、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詳情也可以參加BIM Handbook 中Chapter 4-Chapter 7的相關內容。

當然BIM所能做的事遠不止這些,筆者這里只是選取部分來舉例而已。

第三部分,是I的趨勢。斯坦福大學CIFE中心的研究表明(BIM Handbook英文原版 第10頁),1964-2009年這45年間,同非農業產業相比,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并沒有顯著提高,反而有下降。

lt;img src=""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gt;

為什么會這樣?

Handbook臺譯版第9頁的原文表述是“雖然施工生產力明顯減少的原因尚未被完全了解……顯然使制造業更有效率的自動化、資訊系統、更好的供應鏈管理、和改良的協作工具,尚未實踐在工地的施工上”

也就是生產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術 *** 并沒有有效使用在施工領域。這其實嚴重制約了施工的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更有經濟效益、更有生產效率,建設領域,更準確的說是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都會朝著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斯坦福大學在15年前就在做智能吊車自動建設房屋的研究,就是根據房屋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給吊車編程,像搭積木一樣自動把房屋搭建起來。像國立臺灣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新加坡國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也在進行建設機器人的研究開發,也就是讓更具智能化的機器人來替代人進行建設。又如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所做的track and sensing方面的研究,就是希望借助谷歌眼鏡,讓帶眼鏡的工人知道在什么時候、走哪條路線、精確到有具體坐標的位置、在貨物架的第幾行第幾個、去拿一個什么樣的貨物、走哪條路線、在什么時候、送到哪里去、交給誰。而日本的一些公司正在進行裸空氣3D全息投影設備的研究開發,這項技術一旦普及開發,那么以后就可以借助該類設備直接看到全方位立體的模型,做到哪里不會做了直接看全方位立體模型就好了。

所以未來的建設領域,必然是一個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過程。這點美國已經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

所以I代表的是BIM的深度,也就是基于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BLM)的信息化過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使用信息化的思想和 *** 去處理對待建設項目,這部分后面有空我會專門寫一篇心得。

然后就是M,modeling,這需要分三部分來講。

一是modeling的含義。M的英文是modeling,現在國內的翻譯是模型,我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翻譯的,因為model才是模型,modeling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模型。翻譯成模型會給人很多誤導,尤其是給不了解BIM的人。我個人傾向于翻譯成“模擬”。國立臺灣大學BIM研究中心主任謝尚賢教授建議將其翻譯成“塑模”。但不管哪種翻譯,都是為了表述這個過程。

二是M這個詞也代表了一種model,只不過這種model在這里指的不是模型,而是一種工作方式,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IPD模式。什么是IPD模式呢?簡單來說,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這個模型其實是“類竣工模型”或者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大家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做實際建設,如果中間建設過程有變動再來進行模型的修改,到最后項目建好模型也隨之修改好。但為什么是IPD而不是其他的?后續我會專門安排一篇文章來講講IPD的概念、流程、現狀等等。本文重點講的是BIM的本質,也就是Big BIM,這里不多做敘述。

三是M也表示my-life。為什么說my-life?因為有了BIM,所以交通設計會更加合理,古建筑會更好的保護,結構會更加的安全,城市規劃也會更加完善。

所以M代表的是BIM的力度。BIM終將改變整個行業,乃至改變我們的生活。

介紹完了B、I、M三個字母所分別代表的意思。回到一開始所說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BIM的本質?也就是什么才是Big BIM?

BIM,就是以建設領域為對象,基于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智能化 *** 與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建設信息化。

這才是BIM的本質,也就是建設信息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CIM這些都是對Little BIM的發展與延伸,但本質都是建設信息化。大家更應該關注的是本質。

BIM究竟是什么,BIM具體有哪些應用

BIM這個詞大家一般習慣理解為「建筑信息模型」,網上還會找到各種吹上天的東西。但你真的理解BIM嗎?

BIM這個詞語是英文單詞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縮寫,這三個詞國內一般的翻譯 *** 為「建筑信息模型」。?

如果我們上網一查,一般還會看到,BIM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幾大特點。?

然而,我們知道這些后,還是對BIM是什么,該怎么用,該怎么學習,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那么今天,我們就嘗試剝開BIM神秘的外衣,為大家講個清楚,這BIM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們說到,國內一般對于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這三個英文單詞的翻譯呢,是「建筑信息模型」,其實這個翻譯是不太合適的。?

在這個解釋下,我們會覺得BIM的重點就是「模型」,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工程項目應用BIM這種技術后,收效不明顯的原因——用戶花了不少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后就得到一個電腦中的模型,感覺看起來很直觀很炫,然而并沒有什么用。這肯定很不劃算的。?

那么對更好的解釋應該是什么呢??

對BIM技術更好的解釋應該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構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并可由電腦程序直接解釋的,工程信息模型。換句話說,BIM就是由數字技術支撐的對建筑環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這么說大家可能還是有點暈,我們來進一步拆解BIM這三個字母。

B

首先,這之一個字母B,building,不應該理解為狹義的「一棟建筑」,而應該是整個建設領域。

這個領域包括一些常規建筑,以及城市規劃,交通工程,環境工程,節能工程,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景觀工程,水務工程,農業工程,給排水與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風景園林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蓋的,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體部分,比如水暖電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單體建筑,還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僅是搞「建筑」會用到BIM技術,搞設備的、搞材料的、搞園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領域中從事一份工作,BIM技術就會和你發生不同層面的關系。

M

BIM中間的字母「I」我們放到最后來說,我們先來看看第三個字母M,modeling。現在國內對這個詞的翻譯是「模型」,我們說這種理解是很不對的,因為model這個詞才是模型,它是一個名詞,一個結果。?

而modeling作為一個動名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那么我們應該把這個詞理解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為「模擬」。?

如果我們把M理解為「模型」,我們就把BIM技術與實際施工建設拆分開了,而實際上國內有很多的工程項目恰恰就是這樣做的。?

比如有的企業會單獨設立一個BIM小組,把所有關于BIM的工作安排給這個小組來做。?

這樣的BIM小組主要工作有兩個。之一個工作是在建設開始的時候,根據二維平面圖紙「翻」出來一個三維的模型,其實不過是換了一種更炫的表達方式罷了。工程開工后,所有的建造工作還是會按照傳統的方式來實施,并不跟BIM產生關系。?

等到工程項目結束了,BIM小組再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這種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模型」,它僅僅是一個模型,把圖紙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電腦中,用三維的方式給人看。這樣的BIM,自然產生不了什么價值。這也是目前國內之一批從事了BIM工作的人們經常吐槽的地方,錢沒少花,夜也沒少熬,沒創造什么價值,覺得BIM沒有用。?

而如果我們按照「模擬」來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這樣的工作方式了。我們知道一個工程項目是多方參與的動態結果。?

目前市場上用BIM技術應用最多是在設計階段,用三維的模型來代替傳統的平面圖紙,只有設計階段會應用到BIM,參與方只有設計,而一個工程作為一個產品,設計階段只是剛剛開始。

我們講BIM要參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注意這里的參與者不僅僅是設計方。比如使用BIM技術的各方,就經常忽略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這個階段,我們實際上是在工程真正開始之前,在電腦中把整個項目模擬建設一次。這時候這個模型其實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計算機中,它已經完成了。?

在實際建造的過程中,參與人員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進行建設,而要想大家根據模型去建設,更好的辦法就是在一開始的「模擬建設」中,各方就都能夠參與到「數字模型」的建立中來,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說在建模的時候有一方沒有參與,比如施工方,那這個數字化模型在實施的時候就會遇到和傳統 *** 中同樣的問題。?

舉個大家都能聽懂的例子,比如我們蓋一個房子,門是0.9米寬,屋子里放著一個3米見方的大魚缸。如果僅僅是設計方把魚缸的模型花在這個房間里,那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模型很容易就能在電腦中被畫出來。?

但如果沒有施工方的參加,沒有過程的模擬,那到了實際施工的時候,就會發現門開好了,魚缸抬不進來。那么就得把門重新拆掉,搬進魚缸后再把門裝上,這一拆一裝,就是傳統施工中的浪費。?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術,我們只是把平面上建筑的完成狀況變成了三維的,但魚缸搬不進來這個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好轉。只有當數字模型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實際進行建造的各方參與進來了,并且在建設的過程中,這個模型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斷地再問題出現之前預先解決的,這個模型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再回到我們房子中的魚缸的例子,這里涉及到的是設計方、施工方還有設備生產商。這個問題可以這么來解決:要么就是在工序上,我們考慮到先把墻留上一個三米的孔洞,然后搬魚缸進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門,這個是可以的。?

或者我們需要魚缸的生產商設計一個可以拆裝的魚缸,每一個部件的尺寸都能夠搬進門,這也是可以的。?

到了實際的項目中,我們面對的可不僅僅是一個門,和一個魚缸。我們遇到的會是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是空間尺寸的問題,有的是施工工序的問題,有的是意外出現的物體擋住了一扇窗造成的采光不足的問題,有的是物料進場時間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誤工期的問題,有的是裝好的東西必須拆下來重裝引起浪費的問題,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這些問題在現實中發生之前,大家在電腦模擬的模型中發現他們,提出方案,解決后再次模擬,持續的預先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這個M翻譯為模擬,它不僅僅是設計的階段和最終竣工階段的一個交差的工作,它應該是貫穿在整個建造過程中的。?

剛才我們也說到,一個工程項目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門和魚缸碰撞的問題,還會遇到形形 *** 其他的問題,那么我們就知道,光是把尺寸這個事兒解決了還是不夠的,這就要回到我們BIM中間這個字母I上來了,它才是BIM技術的靈魂。?

I

最后我們看看這個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這個信息分為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兩種。我們先說說幾何信息。?

剛才我們舉的例子中,門的尺寸和魚缸的尺寸,就是幾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處,就是用幾何信息來解決碰撞的問題。它可以檢查魚缸是不是和旁邊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說,模型中如果這兩個東西碰撞了,那再實際建造過程中,我們要么把魚缸挪開,要么把桌子挪開,一挪開可能又會碰撞到其他的東西,碰撞檢查就是用電腦自動地計算各個物體在空間中是不是互相打著架了,來預先解決這樣的問題。?

除了這個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幾何信息。還是回到我們的例子,剛才說了兩種解決方案,之一種是先搬魚缸,在補孔洞開門,那這個先搬魚缸,再開門的順序,就是一個信息。第二種方案,是要求生產商生產出可以拆卸安裝的魚缸,那么這個魚缸該拆裝成幾份,按照怎樣的順序安裝?是購買方自己裝還是有人上門給安裝?上門安裝的時間、地點、聯系 *** ,也同樣是一個信息。?

再比如預先開洞的這個墻,史什么樣的材質?是不是能夠承受足夠的內力,使建筑不至于倒塌?這是一個信息。安裝后的魚缸是不是需要螺栓來固定,螺栓的尺寸型號是什么?這還是信息。?

這些信息,都是用幾何信息無法表達的,都是要被各方參與者為了提前發現問題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當然,我們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理解的一個簡單例子,而一個項目中被成功運用的非幾何信息的多少,往往決定了這個項目BIM技術運用的深度。?

我們來看看項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運用。?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筑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智能建筑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臺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云、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這些信息,在傳統的設計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們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記錄在工程項目中的,很難整理,用的時候也很難對應。?

我們的BIM技術,就是要把這些information,放到我們實時變化的模擬中去。?

BIM技術在一種近年來流行的建筑項目交付模式-集成項目交付(IPD)中得到廣泛應用。BIM把項目交付的所有環節即建筑設計、土木工程設計、結構設計、機械設計、建造、價格預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聯合和互相合作。簡單來說,就是BIM使得建筑業能夠像一般的工業產品那樣,實現信息化,高效率的進行生產。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體現BIM的價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能、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智能化,這些手段所應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夠被二次利用。?

那么說到這兒,我們再來回顧一下BIM的正確理解,B應該被理解為廣義的建筑工程領域而不是單個的建筑,I應該被理解為信息化,而不是簡單的信息,M應該被理解為模擬,而不是模型。?

所以對BIM這個詞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建筑業信息化模擬。?

那么市面上經常宣傳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學習一款軟件,這種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