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五圣之一:天文學家張衡簡介,地動儀是他發明的
人物生平 博通經籍 張衡雕像張衡的家族世代為當地的大姓。他的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圣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后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彎高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后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陜西省西安市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后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更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后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盡管他才高于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步入仕途 漢和帝永元(89年—105年)年間,張衡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公埋祥尺府幾次征召也不到。當時,國家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沒有不奢侈過度的。張衡于是仿照班固的《兩都賦》,殫精竭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賦》,用以諷諫朝廷。大將軍鄧騭欣賞張衡的才華,多次征召他,張衡都不應命。
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八年后,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
職掌太史
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于天文、陰陽、歷算。平常喜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揚雄字)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漢安帝早就聽說張衡善術學,公元111年(永初五年),張衡被朝廷公車特征進京,被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于是研究陰陽,精通天文歷法, *** 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寫得較為詳細明白。雖然在漢順帝即位初年再調動它職,但后來又任太史令,張衡任此職前后達14年之久。他許多重大的科學宴握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
張衡不慕當世的功名富貴,擔任官職,往往多年都不得遷升。自從離開史官的職務五年后,又回到原職。于是設客問體,作《應問》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當時,政事漸衰,宦官干政。張衡于是上疏陳事,勸諫順帝。
外出國相 相關圖集公元133年(陽嘉二年),張衡升任侍中,順帝任用他在自己身邊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著他,張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話回答后出來了。但宦官還是擔心張衡以后會成為他們的禍害,于是群起毀謗張衡。張衡常想著如何立身行事。認為吉兇禍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賦》,以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張衡被外調任河間王劉政的國相。劉政驕奢淫逸,不遵法紀;又有不少豪強之徒,糾集在一起做亂。張衡到任后,嚴整法紀,打擊豪強,暗中探得奸黨名姓,一時收捕,上下肅然,他為政以清廉著稱。任職三年后,張衡上書請求辭職歸家,被征召拜為尚書。
六旬而逝 公元139年(永和四年),張衡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公元1009年(宋徽宗大觀三年),張衡因算學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為西鄂伯。
后世稱張衡為“木圣”(科圣)。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聯合國天文組織于1970年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又于1977年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河南南陽,將小行星9092命名為“南陽星”。
主要成就 發明
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后,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關于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后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后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并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是19世紀以后的事。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渾天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恒顯圈、恒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后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于兩級漏壺的記載。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內渾天儀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后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后漢書·律歷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并不嚴格。雖然后世將“渾儀”一詞規范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于表演儀器。
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q莢的特征,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于現今鐘表中的日期顯示。
指南車
張衡制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制造 *** 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
獨飛木雕
張衡 *** 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云:“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歷法
張衡曾參加過在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次歷法大討論,據《后漢書·律歷志》記載,張衡時任尚書郎。這次大討論的起因是,有人從圖讖和災異等迷信觀念出發,非難當時行用的較科學的東漢《四分歷》,提出應改用合于圖讖的《甲寅元歷》。又有人從漢武帝“攘夷擴境,享國久長”出發,認為應該倒退回去采用《太初歷》。張衡和另一位尚書郎周興對上述兩種意見提出了批駁和詰難,使這二宗錯誤意見的提出者或者無言以對,或者所答失誤,從而為阻止歷法倒退做出了貢獻。張衡、周興兩人在討論中還研究了多年的天文觀測記錄,把它們和各種歷法的理論推算進行比較,提出了鑒定,認為《九道法》最精密,建議采用。的確,《九道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長度數值比《太初歷》和東漢《四分歷》都精密。
而且《九道法》承認月亮運行的速度是不均勻的,而當時其他的歷法都還只按月亮速度均勻來計算。所以,《九道法》所推算的合朔比當時的其他歷法更符合天文實際。只是如果按照《九道法》推算,將有可能出現連著3個月是30天的大月,或連著兩個29天的小月等的現象。而按千百年來人們所習慣的歷法安排,從來都是大、小月相連,最多過17個月左右有一次兩個大月相連,絕無3個大月相連,更無2個小月相連的現象。所以,《九道法》所帶來的3大月或2小月相連的現象對習慣守舊的人是難以接受的。這樣,張衡、周興建議采用《九道法》本是當時最合理、最進步的,但卻未能在這場大討論中獲得通過。這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個損失。月行不均勻性的被采入歷法又被推遲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劉洪的《乾象歷》中才之一次得以正式采用。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后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征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文學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張衡是漢賦發展史具有巨大貢獻,在他作賦的生涯中,較全面地繼承了前代賦家的賦心與表現手法。大賦則遠紹司馬相如《子虛》,近取班固《兩都》而有《二京賦》;騷賦則上追屈原《離騷》、下蹤班固《幽通》作《思玄賦》;七體則步枚乘《七發》、傅毅《七激》作《七辯》;文賦則依東方朔的《答客難》、班固的《答賓戲》作《應間》。其他還有受揚雄《蜀都賦》啟發作《南都賦》;效傅毅《舞賦》而再作《舞賦》等。以上所舉,雖皆屬模擬,成就又有高下之分,但也都確實不同程度地顯現出了藝術上的創意。更突出的還在于張衡能融匯貫通,極富創造性地以《歸田賦》,實現了漢賦主體從鋪采の摹閎衍巨侈、重體物而淹情志,向清新爽麗、短小精練、情境相生的轉變,而掀開了抒情小賦的創作時代,為述志賦注入巨大活力。張衡的大多數作品都表現出對現實的否定與批評,他探討人生玄妙哲理,也探尋合于自己理想與性格的生活空間。張衡賦的代表作歷來公認為是《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
《文心雕龍》稱“自揚(揚雄)馬(司馬相如)張(張衡)蔡(蔡邕),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韻俱發。”又稱“張衡通贍,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則竹柏異心而同貞,金玉殊質而皆寶也。”
張衡曾著有《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說解沒有區別。他又想繼孔子《易》補正《彖》、《象》的殘缺,始終沒有完成。他所著詩、賦、銘、七言及《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一作《玄圖》)等作品,共三十二篇。
《漢詩》輯錄有其詩歌九篇。《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全后漢文》卷52—55輯錄有其詩賦奏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今人張震澤注《張衡詩文集校注》。
史學
漢安帝永初(107年—113年)年間,謁者仆射劉珍、校書郎劉PB等人在東觀撰集《漢記》,因而考定漢家禮儀,上疏請求讓張衡參加討論,適逢二人逝世,張衡平時嘆息,想完成這件事。等到他任侍中時,上疏請在東觀專門收檢遺文,全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記與典籍不合的十多件事。還認為王莽本傳,只應記載篡奪皇位而已,至于編年月,記災祥,應改稱為《元后本紀》。認為更始帝居位,人民沒有什么異議。光武帝最初是更始帝的將領,后來才即位,應該把更始年號建在光武之前。上書數次,都沒被采納。后來的著述,多未詳見于典籍,時人感到遺憾。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此曾評價說:“張衡司史,而惑同遷固,元平二后,欲為立紀,謬亦甚矣。尋子弘雖偽,要當孝惠之嗣;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二子可紀,何有于二后哉?”
思想
東漢讖緯之學風行于世,自東漢建國后,儒生爭學圖緯,更附以妖言。張衡認為圖緯虛妄,不是圣人之法。于是上疏認為“國讖虛妄,非圣人之法。”并認為“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國讖。一禁絕之。”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稱張衡為“反讖緯的思想家。”
機械
張衡掌握高明的機械技術,據傳他當時還制做過兩件神奇的器物。一件是有三個輪子的機械,可以自轉;一件是一只木雕,能在天上飛翔。
關于木雕,《墨子· 魯問》就有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列子·湯問》和《韓非子·外儲說》都記載說,墨子本人也造過能飛的木鳶。這些木鵲或木鳶大概是一種鳥狀的風箏。不可能是其他裝有動力機的、如今日飛機之類的飛行器。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連續運行一日乃至三日之久的動力機。張衡的木雕,大概也是一種風箏。不過,北宋類書《太平御覽·工藝部九》引《文士傳》中一段記載說:“張衡嘗作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里。”這里說到“腹中施機”,而且“能飛數里”,因此,過去有的作者認為是一種飛機類的飛行器。但裝在飛行器上的動力機必須重量足夠輕而馬力足夠大,并且還要求飛行器本身具有一定的適宜起飛上升的形狀等等,這些條件在張衡時代沒有一條是能做得到的。所以,張衡的木雕即使真的“腹中施機”,那么,這種機也不會是動力機,而是一種裝在風箏上用線控制飛行的操縱機構。
關于三個輪子可以自轉的機械,古來就有不同意見。南宋學者王應麟認為是一種記里鼓車。這種車利用一組齒輪系把大車轉動時車軸的運動傳遞到一個木人的手臂上,使它過一里路時敲一下鼓。這個設想看來不大符合“三輪可使自轉”的意思。敲鼓的動作一般是不當作轉動看的。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一種指南車。清代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張衡傳》中引《宋書 ·禮志》:“指南車,其始周公作,張衡始復創造”(按:這是《宋書·禮志》的摘引,實非原文)。因此,指南車的形象更符合于“自轉”的用詞,因為不管下面輪子怎么轉,車上的人只見到指南車木人的手指在自動地轉向南方。
總之,張衡在機械技術方面非常高明。《太平御覽· 工藝部九》引晉代葛洪《抱樸子》:“木圣:張衡、馬鈞是也。”高似孫的《緯略》也說“張衡、馬忠號‘木圣’。”
數學 《后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此書遲到唐代已經失傳,以至唐代的章懷太子李賢懷疑張衡沒寫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靈憲》是 *** 天地而算之,故稱《靈憲算罔論》。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因此,張衡寫過一部數學著作是應該肯定的。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他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定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之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另外,如果按照錢寶琮對《靈憲》的校勘:“(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廣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則當時π值等于730/232=3.1466,較10的開方有精密了。但錢寶琮所作的校勘似乎未必都符合張衡的原來數字。 繪畫
張衡認為畫家喜歡一些非現實的東西,因為可以借此虛構和想象,他在漢順帝陽嘉年間一篇上疏中就說:“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張衡的繪畫作品今不存,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他”高才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又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人物評價 崔瑗:① 數術窮天地, *** 侔造化。② 于惟張君,資質懿豐,德茂材羨,高明顯融。焉所不學,亦何不師,盈科而逝,成章乃達。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包羅品類,稟授無形,酌焉不竭,沖而復盈。廩廩其庶,其幾,膺數命世,紹圣作師。茍華必實,令德惟恭,柔嘉伊則,孝友祗容。允出在茲,維帝念功,往才女諧,化洽民雍。愍天不吊,降此咎兇,哲人其萎,罔不時恫。紀于銘勒,永終譽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禰衡:南岳有精,君誕其姿;清和有理,君達其機。故能下筆繡辭,揚手文飛。昔伊尹值湯,呂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獨值漢。蒼蠅爭飛,鳳凰已散,元龜可羈,河龍可絆。石堅而朽,星華而滅,惟道興隆,悠永靡絕。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聲永流,旦光沒發。余生雖后,身亦存游,士貴知已,君其勿憂。
夏侯湛:奕奕張生,秉德淑清。研深綜理,思俊才英。實掌天地,幽贊神明。冠曩興美,傾漢流聲。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猶,有鑠其新。仰鑒遺籍,馳心哲人。殊世投好,百載交神。奉命南邦,行出爾涂。(闕一字)及隧首,輟駕前衢。徘徊崇碑,逍遙故墟。企仰網瞻,長懷焉如。昔在先賢,唯德作友。古而無死,愿言攜手。世則茲泯,道乃(闕二字)。在珠詠隋,于璧稱和。戢寶無雕,人壽幾何?望兼京臺,思逾俟河。
范曄《后漢書》:①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 *** 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其圍范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而已哉?何德之損乎!② 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算,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③ 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v、蘇章、種薄四鋨湍撩裰良干,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于茲盛焉。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鄭谷:張平子才高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勛,有不可一二數者。
王夫之:何休、鄭玄之治經術,京房、襄楷、郎、張衡之論治道,始以鬼魅妖孽之影響亂六籍。而上動天子,下鼓學士,曰此圣人之本天以治人也。
郭沫若:張衡(79-139)東漢末葉杰出的文學家,他的兩京賦在漢代文學中有優越地位。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獨到成就。年四十時(公元117年)制成渾天儀,以觀察天體運行。其后十五年,又制成候風地動儀,以測候地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張衡是有名的文學家,又是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學家。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王充的著作,有益于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論衡與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
白壽彝: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了獨創性。
錢偉長:張衡創渾天學說,作渾天儀......其精巧為以前中外所未有。張衡不但對于天文有很好的成就,他還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同時,他也是有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死后崔瑗為之撰碑說他‘數術窮天地, *** 侔造化。’無疑地像張衡這樣人,在任何時代,統可成為一個鳳毛麟角的人......張衡創造了渾天學說,說明天象的運行原則。根據他所測繪的星圖——‘靈憲圖’這便是現代‘假天儀’的原始鼻祖。遠在機械工業發展前約二千年的祖國,竟能發明 *** 出這樣精巧的儀器,真是驚人而值得我們崇拜了。漢代學者蔡邕參觀了這個儀器,曾經有愿意終生偃臥在渾天儀里的感嘆,足見張衡的偉大和渾天儀的精巧絕倫了。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賴家度:張衡在一生中,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毫不倦怠和自滿,精益求精的前進。不論在知識領域的那一方面,他的造詣都是廣博而精深的;文學藝術上有他的優秀作品,天文歷算上有他的綜合研究,機械制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學術思想上他曾堅持著反圖讖的斗爭,在政治實踐上他也曾有積極而進步的活動;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面,他有如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的空前發明。這些豐富而珍貴的勞績,在我們祖國和全世界的科學史上都占著崇高的地位,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嚴濟慈:精儀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恒星物理》:張衡‘在人類文化早期發展的時期就有實驗科學上的偉大發現,實為不可思議的奇跡。’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張衡兩度任太史令,是中國古代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的代表。
軼事典故
《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于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張衡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于是前往畫它。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于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能用足趾寫生,這雖然是種傳說,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親屬成員 祖父
張堪,字君游,官至漁陽太守。
后代
張輔,字世偉,西晉時官至梁州刺史。
墓葬
主詞條: 張衡墓
張衡墓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北25公里石橋鎮南小石橋村西20米處,為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漢代時陵園建造宏偉,翁仲、石獸對立,祠廟巍峨壯觀。后經戰亂,以往勝跡蕩然無存。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重修了張衡墓園與“平子讀書臺”。墓園面積12000多平方米,墓室封土高8米,周長79米,在高大的古墓周圍遍植松柏。墓前的明、清石碑加蓋了碑樓。并于墓前立方碑1座,碑文為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撰寫。墓北讀書臺遺址,亦重新建臺立碑。
史料記載
范曄《后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測繪資質分級標準2021
通用標準是指對各專業范圍統一適用的標準。專業標準包括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野悄宏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工程測量、不動產測繪、海洋測繪、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 *** 、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技術人員
1.本標準所稱專業技術人員,包括測繪專業技術人員和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
測繪專業技術人員,是指測繪工程、地理信息、地圖制圖、地球信息、攝影測量、遙感、大地測量、工程測量、地籍運拍測繪、土地管理、礦山測量、導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等專業的技術人員。
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是指地理、地質、工程勘察、資源勘查、土木、建筑、規劃、市政、水利、電力、道橋、工民建、海洋、計算機、軟件、電子、信息、通信、物聯網、統計、生態、印刷等專業的技術人員。
申請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不動產測繪、海洋測繪、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 *** 的單位。
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本標準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數量的60%;申請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的單位,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本標準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數量的80%;申請互聯網地圖服務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作要求。
土地測繪資質分為哪幾個等級,具體的的劃分標準是什么?
一、主體資格
1、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企業法人中的甲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500萬元;乙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200萬元;丙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100萬元;丁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50萬元。申請導航電子地圖 *** 資質的企業注冊資金頌冊不低于6000萬元。2、以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等為主要業務的單位,應當設有相對獨立建制的測繪生產機構和主管測繪生產的負責人。
3、申請測繪資質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主體資格,依照《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來華測繪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綜上所述,關于測繪資質分級標準2021的問題,建議參考以上內容來了解,咨詢當地 *** ,各地政策都不一樣,所以關于此問題,還是建議到當地有關部分去了解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第六條國家鼓勵測繪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測繪水平,推動軍民融合,促進測繪成果的應用。國家加強測繪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測繪全國甲級資質是什么概念
相當于醫院的三級甲等。這懂啊?是這個行業更高級別的了!
具體關于測繪資質的參百度百科:
全國甲級測繪單位
2008年10月24日
北京市
北京愛地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北京長地友好制圖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國電水利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中國四維測繪技術總公司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國家測繪資料檔案館)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建設部遙感制圖中心)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北京勘察技術工程公司
北京城市空間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四維圖新導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華星勘查新技術公司
北京航天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高德軟件有限公司
易圖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靈圖軟件技術有限公司
地質出版社
北京蒼穹數碼測繪有限公司
天津市
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
中國地震局之一監測中心
中交之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海事局海測大隊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天津市勘察院
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
天津港灣水運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
天津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
天津市測繪院
天津金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河北省
河北地礦建設工程集團冀東公司
河北省建設勘察研究院
河北省第二測繪院
石家莊市勘察測繪設計研究院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一局測繪大隊
河北省之一測繪院
河北省欣航測繪院
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
廊坊開發區中油四維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北方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國化學工程之一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華北分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勘察設計院
河北中核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冶金工業部勘察研究總院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河北煤田地質局物測地質隊
河北省制圖院
保定地質圖制印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測繪工程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測繪中心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河北總隊
秦皇島市測繪大隊
地質礦產部河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
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研究院
保定九華地質勘查測繪總院(華北地質勘查局五一九大隊)
保定金迪地下管線探測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省
山西省基礎地理信息院
山西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隊
山西省工程測繪院
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西省第六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水利部山西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此旅
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
山西省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西省地圖集編篡委員會編輯部
西山煤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煤田地質綜合普查隊
山西華晉巖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
陽泉新宇巖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省第中嘩五地質工程勘察院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航空遙感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內蒙古自治區電力勘測設計院
包鋼集團勘察測繪研究院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隆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地圖制印院
包頭市測繪院
內蒙古自治區測繪院
核工業二○八大隊
遼寧省
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沈陽市地理信息中心)
大連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遼寧省第二測繪院
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
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沈森培凳陽設計研究院
遼寧省之一測繪院
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遼寧地礦測繪院
遼寧省第三測繪院
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設計研究院
遼寧省交通勘測設計院
遼寧電力勘測設計院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察局地質勘察研究院
大連九成測繪信息有限公司
遼寧經緯測繪科技有限公司
沈陽市公路規劃設計院
遼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吉林省
吉林市勘測設計院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吉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長春市測繪院
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
吉林省之一測繪院
吉林省第二測繪院
吉林地礦測繪院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
吉林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黑龍江省
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二大地測量隊(黑龍江之一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三地形測量隊(黑龍江第二測繪工程院)
國家測繪局第四地形測量隊(黑龍江第三測繪工程院)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院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哈爾濱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哈爾濱測量高等專科學校測量工程公司
黑龍江省林業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電力勘察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測繪航空遙感中心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航道局測量大隊
黑龍江省土地勘測規劃院
黑龍江省測繪科學研究所
齊齊哈爾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黑龍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佳木斯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齊齊哈爾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
牡丹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上海市
上海市海事局
上海達華測繪公司
國家電力公司華東電力設計院
上海市測繪院
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上海東亞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
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勘察工程公司
上海海洋石油局之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同濟規劃建筑設計研究總院
江蘇省
江蘇省地質測繪院
長江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中國化學工程南京巖土工程公司
華東有色測繪院
南通市測繪院有限公司
徐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江蘇省工程勘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市測繪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省測繪工程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南京北極測繪研究院
江蘇省電力設計院
鎮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無錫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
蘇州市測繪院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江蘇省工程物理勘察院
江蘇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淮安市測繪勘察研究院
淮安市水利工程勘測院
蘇州工業園區測繪有限責任公司
常州市測繪院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蘇蘇州地質工程勘察院
浙江省
冶金工業部寧波勘察研究院
浙江省電力設計院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國家電力公司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測繪大隊
溫州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浙江省之一測繪院
浙江省第二測繪院
浙江煤炭測繪院
浙江有色測繪院
杭州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寧波國土測繪院
寧波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水利水電河口海岸研究設計院
義烏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安徽省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安徽地質測繪技術院
合肥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之一測繪院
安徽省第二測繪院
安徽省第三測繪院
安徽省第四測繪院
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
蕪湖市勘察測繪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測繪院
安徽省基礎測繪信息中心
馬鞍山市華東探測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省
福建省地質測繪院
福州市勘測院
福建省之一測繪
福建省第二測繪
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國家地震局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福建省航道局勘測大隊
福建省八閩煤田測繪院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廈門市測量隊
福建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江西省
南昌市測繪勘察研究院
江西省第三測繪院
江西省之一測繪院
江西省第二測繪院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
江西煤田地質局測繪大隊
江西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測繪院
江西有色地質測繪院
江西省交通設計院
江西省瑞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省
青島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濟南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山東省地質測繪院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勘察設計開發院
淄博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山東省國土測繪院
山東中煤物探測量總公司
山東省城鄉建設勘察院
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山東省經緯工程測繪勘察院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
維坊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中國石化集團勝利油田管理局
河南省
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
化工部鄭州地質工程勘察院
中鐵大橋局集團之一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地質測繪總院
河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河南省航測遙感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煤炭工業部選煤設計研究院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測繪工程院
河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河南省地圖院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河南省水利勘測總隊
鄭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黃河水文勘測總隊
河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焦作市中緯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小浪底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河南省有色測繪有限公司
鄭州市市政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
武漢科島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勘察設計研究院
武漢大學設計研究總院
武漢武大吉奧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
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長江航道局
湖北省之一測繪院
湖北省第二測繪院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中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
長江水利委員會綜合勘測局
鐵道部第四勘測設計院
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測繪總隊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測繪院
湖北省地圖院
機械工業部第三勘察研究所
中南勘察設計院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
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處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湖北省國土測繪院
湖南省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湖南中揚建設工程公司
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株洲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衡陽市規劃設計院
湖南省第三測繪院(湖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湖南省第二測繪院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湖南省之一測繪院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地質測繪院
核工業衡陽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長沙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地圖出版社
長沙科創巖土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有色測繪院
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
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
測繪資質標準
一、主體資格
1、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企業法人中中科院軟件所測繪資質的甲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500萬元;乙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200萬元;丙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100萬元;丁級測繪單位注冊資金不低于50萬元。申請導航電子地圖 *** 資臘汪質的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6000萬元。
2、以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等為主要業務的單位中科院軟件所測繪資質,應當設有相對獨立建制的測繪生產機構和主管測繪生產的負責人。
3、申請測繪資質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主體資格,依照《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來華測繪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專業技術人員
1.本標準所稱專業技術人員,包括測繪專業技術人員和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
測繪專業技術人員,是指測繪工程、地理信息、地圖制圖、攝影測量、遙感、大地測量、工程測量、地籍測繪、土地管理、礦山測量、導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等專業的技輪搭仔術人員。
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是指地理、地質、工程勘察、資源勘查、土木、建筑、規劃、市政、水利、電力、道橋、工民建、海洋、計算機、軟件、電子、信息、通信、物聯網、統計、生態、印刷等專業的技術人員。
申請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不動產測繪、海洋測繪、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 *** 的單位,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本標準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數量的60%中科院軟件所測繪資質;申請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的單位,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本標準對專業技術人員要求數量的80%;申請互聯網地圖服務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作要求。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計入相應類別人員數量:
(1)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取得測繪及相關專業高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獲得測繪及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3年以上;獲得測繪及相關專業碩士學位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8年以上;測繪及相關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10年以上。
(2)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取得測繪及相關專業中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獲得測繪及相關專業博士學位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1年以上;獲得測繪及相關專業碩士學位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3年以上;測繪及相關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5年以上;測繪及相關專業大學專科畢業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7年以上;獲得測繪地理信息行業 *** 職業資格(但不得超過2人)。
(3)初級專業技術枝蘆人員:取得測繪及相關專業初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測繪及相關專業大學本科畢業;測繪及相關專業大學專科畢業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2年以上;測繪及相關專業中專畢業并在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4年以上。
(4)注冊測繪師,是指經過考核認定和注冊測繪師資格考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測繪師資格證書》,并依法進行注冊的人員。注冊測繪師可以計入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數量。
3.同一單位申請兩個以上專業范圍的,對人員數量的要求不累加計算。
4.年齡超過65周歲的人員和 *** 人員,不得計入專業技術人員數量。
5.自本標準施行之日起滿3年后,甲、乙級測繪資質單位的注冊測繪師數量應當達到本標準的考核要求。自本標準施行之日起滿5年后,丙、丁級測繪資質單位也應當具備相應數量的注冊測繪師,具體要求另行規定。
6.未取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其中科院軟件所測繪資質他測繪從業人員,應當通過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三、儀器設備
按各專業標準核算儀器設備數量時,非本單位所有的儀器設備、租借的儀器設備、檢定有效期已過的儀器設備或者不能正常使用的儀器設備等,均不能列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性能指標更優越的儀器設備可以替代某一專業標準所規定的相應儀器設備。
使用通用測繪專業軟件的,應當通過國家測繪局組織的測評。
四、辦公場所
各等級測繪單位的辦公場所:甲級不少于500平方米,乙級不少于250平方米,丙級不少于80平方米,丁級不少于40平方米。
五、質量管理
甲級測繪資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乙級測繪資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或者通過省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考核;丙級測繪資質單位應當通過ISO9000系列質量保證體系認證或者設區的市級以上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考核;丁級測繪資質單位應當通過縣級以上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考核。
申請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范圍的,不受前款規定限制。
六、檔案和保密管理
測繪資質單位應當有健全的測繪成果及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設立保密工作機構,配備保密管理人員;確定保密要害部門、部位,明確保密崗位責任,與涉密人員簽訂保密責任書;測繪成果核心涉密人員應當持有省級以上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涉密人員崗位培訓證書;建立測繪成果核準、登記、注銷、檢查、延期使用等管理制度;生產、存儲、處理涉密測繪成果檔案的設備設施與條件,應當符合國家保密、消防及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和要求。
七、測繪業績
凡申請測繪資質升級和變更業務范圍的,應當具有以下業績:
1、獲獎情況
申請甲級:近3年內獲得不少于2項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優秀測繪工程獎。
申請乙級:近3年內獲得不少于1項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優秀測繪工程獎。
2、業務規模和質量水平
申請甲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1200萬元,且有3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申請乙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400萬元,且有2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設區的市(州)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申請丙級:近3年內承攬的測繪服務總值不少于80萬元,且有1個以上測繪工程項目通過縣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質量認可。
評論已關閉!